行业动态

中白俄共绘泥炭保护蓝图——热烈祝贺“中俄白泥炭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时间:2025-09-04   作者:中腐协泥炭工业分会秘书处 供稿   来源:

中白俄共绘泥炭保护蓝图

——热烈祝贺中俄白泥炭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2025年8月22日至24日,“中俄白泥炭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办。本次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吉林省泥炭学会联合协办。会议以“泥炭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主题,聚焦泥炭地生态功能维持、碳汇潜力挖掘及资源绿色利用,旨在搭建跨国科研合作与产业对接平台,推动国际间泥炭地领域的协同创新。

一、会议概况

会议围绕泥炭地碳循环、生态修复技术、产业绿色转型等议题开展了14场报告,组织考察了吉林大椅山泥炭地生态修复示范区,以及退化泥炭地恢复技术应用情况,实现了“学术研讨—产业对接—实地考察”三位一体模式,为后续跨国合作奠定了基础。来自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俄罗斯下阿穆尔河地区生态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代表和珲春畅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生态环保集团等企业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二、主要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学术研究和产业合作两大重要成果。

(一)学术研究方面:深化了泥炭地多维度科学认知

1. 泥炭地碳汇机制研究。揭示了泥炭地碳积累动态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区域泥炭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评估方法,不仅深化了泥炭地碳汇机制研究,还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生态修复技术突破。针对退化泥炭地,分享了水文调控、泥炭藓培育等恢复技术,提出“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有机磷酶解”等创新机制,为东北亚温带泥炭地修复提供实践方案。

3. 古环境研究拓展。过对泥炭—湖泊沉积序列的多指标分析,重建了过去4000年东亚夏季风北缘变化及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拓展了泥炭地古环境研究的时空尺度,对古环境演化提出了新的见解。

(二)产业合作方面:构建了“科研—产业”协同网络

会议主席、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会长王升忠教授做了题为《泥炭资源利用途径与产业前景》的报告,明确泥炭产业发展方向。在后续研讨中,代表们充分对接自身需求,达成了多项企企、校企、院校合作意向。各方一致同意聚焦基于泥炭的盐碱土改良剂研发,推动技术转化与企业合作项目落地,构建产学研合作网络。

三、意义影响

本次会议在泥炭地科学研究与泥炭可持续利用领域形成了系统性成果:学术层面深化了对泥炭地碳汇机制、生态修复技术及古环境演化的认知,为应对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产业层面推动了跨国技术转化与合作网络构建,实现了科研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本次会议不仅推动国际科研数据共享与技术协作,加速了“科研—产业”转化链条,更巩固了东北亚地区在全球泥炭地研究中的话语权,构建了跨国界、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

作为主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通过主导核心议题设计与议程安排,显著提升了其在国际泥炭地研究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为我国高校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学科引领—国际合作—成果落地”的可复制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