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采风
“能不能再提高一点?不要给自己设置上限。”这是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成氨事业部供配电中心副经理李学科的口头禅。正是凭借着这股子钻劲,李学科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屡创佳绩,企业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个“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电工”逐渐成长为业内公认的大工匠,这条路,李学科走了18年。
“彻底的排查过程中发现,这个视窗有裂纹造成渗漏油,随即排查相关设备,发现是因为年限造成老化。”“老化了,这套设备稳定性可保障不了啊,供电这一块肯定要出问题的。”一大早,李学科领着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就来到了公司220千伏连心变电站,例行每周一次的巡检。 一大早,李学科领着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就来到了公司220千伏连心变电站,例行每周一次的巡检。这里是整个企业的动力之源,每小时就要往公司各单位输送18万度电,这要出了问题可不是小事。“咱得提前采取一些措施,不能等到它出问题了才来解决这个事。”最终,李学科他们在现场初步商讨决定,回头给这些封闭式组合电器盖一个小房子,减缓一些部位的老化速度。 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李学科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2005年,大专毕业的李学科来到了心连心公司,成了电气岗位的一名“小电工”,天生爱琢磨、爱鼓捣的他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我们当时厂里分成四块,四个维修班我全都待过,把四个维修班待过以后我又到了高压上,等于说我们化肥厂的所有岗位我都轮换了一遍。”说起过往,历历往事涌现在李学科脑海中。 公司的大中修,李学科总冲在最前边,他常常为搞清一个问题,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凭着一股钻劲,李学科在平凡的岗位中脱颖而出,短短6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大专生成长为工段长。2014年,在集团工会的支持下,李学科带领8名优秀工人组建起李学科创新工作室,这也是心连心集团成立的第一家工作室,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厂里的一大创举。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工会主席王军伟说道:“第一是弘扬创新文化,生产经营中有不同的痛点、难点需要我们去解决,需要发挥集体智慧,不断找到新思路、新方法。第二是搭建创新机制,好的机制才能促进员工愿意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第三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人才涌现的过程。” “后来20多个人,后来36个人。我们36个是正式成员,我们还有40来个积极分子。”李学科不禁感慨道。 创新工作室的成立,给了李学科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同时也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变频器是企业供电环节重要的节能设备,受环境影响易损耗,使用寿命较短。当时,二分公司高压变频器每年故障80多次,变频器功率单元板一块要6万元,隔三差五找专业维修人员上门维修,每次费用5000元,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按常理,维修变频器不在李学科工作范围之内,他只管确认是哪个部分坏了,让厂家维修就好了。但这一来,两个月的修理时间却耽误生产而且修理费用高,每年都得成百上千万。看到这些,李学科就觉得像花了自己的钱一样心疼,于是他决定冒险一试。 “就是我心里那道坎过不去。我能修,我想修。我看到这个东西坏了,故障一次给厂里造成的损失很高。可能是农村出身吧,一看这个这么贵,并且我是搞电气的,有那种求知欲吧。”不服输的表情再次出现在李学科的脸上。 经过李学科和同事们一年多的努力,成功设计制造出“变频器驱动板检测平台”,仅需2个小时、花费200元就可以完成对变频器的检测诊断,实现了自主维修,这是他带领团队取得了第一个重要突破。这项发明不仅荣获“全国优秀质量小组奖”,而且为每个分厂培养出了一批变频器维修专业人才,提高了全体一线技术工人的专业技能。这一仗还让李学科和他的创新工作室名声鹊起,从此他成为国内第一个对变电机组部件变频器进行自主维修的一线工人,被称为敢吃螃蟹的“行业第一人”。 “我们工作室除了务实就是求精嘛。把问题解决那种感觉特别爽,一下敞亮的那一种。”李学科笑着说道。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马庆云也高兴的说:“ 那么多优秀的人集合到一起,完全发挥出1+1大于2的这种效果,确实是特别满足。” 在自主维修氛围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又不断尝试在各个领域进行突破,诸如智能操控装置、开关电源、录波装置、GIS、湿式电除尘高频电源等高精尖的供电设备,都开始尝试自主维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李学科常说,“我们不能迷信厂家,要相信自己。不要给自己设置上限,也不要放大困难。”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又把眼光瞄向了频繁“罢工”的低压机励磁柜。 “所有的设备它不是说针对于你一个厂的,它是针对全面的。所以这个设备到我们厂,我们都要对它做适应性改造。并且通过做这个我的技术也是提高的。”这是李学科对自己的要求。 最终,李学科和团队的改造得到生产厂家的高度认可,厂家在采纳他的设计的同时,还送来了感谢信,感谢给他们增加了针对化工厂的新产品型号。客户给厂家提供技术服务,李学科也算是开创了他们企业的一个先河。创新不设限,技改不停步。李学科带领创新工作室对高压变频器等设备从维修到升级,从升级到革新,走出了一条科学可行的技术改造之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工作室成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创新工作室成员吕志峰表示: “接受了很多新的事物,迎接了很多新的挑战,自己的思维也开阔了,自己的技能也有很大的提高。”创新工作室成员王灿森也跟着表示:“就是说你有多大潜力,给你发挥到最大点。”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工会主席王军伟鼓舞大家:“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一线工人,为一线工人营造了积极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敢于追梦、圆梦,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宝贵的。” 近年来,李学科创新工作室不断扩大技改范围,将研发攻关目标扩大到整个电仪运营部,并充分吸收骨干技术精英的加入。用创新节省成本,用技改创造效益,已经根植到工作室成员以及一线技术骨干的心中。这个创新工作室,已经慢慢的从一个小型的技术创新攻关小组,向着专业化的技术研发平台开始跃进,不断为公司创造着更多的效益与行业奇迹。 “因为我们定位就是一线工人嘛,我们并不是搞研发什么的,所以我们就是不计较这个创新有多大,效益有多大,我们在意的是它有没有效益,就算一块钱它也是效益。我们经常会做,经常就会有成绩、有成就,然后我们就会积少成多。”李学科腼腆的说。 目前,李学科带领创新工作室完成了上百个技改项目,荣获10多项公司级技术进步奖,累计为公司创效1500余万元。李学科也先后荣获“河南省石化医药系统行业标兵”、“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9年来,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荣获“新乡市工人先锋号”“河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河南省石化系统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河南省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李学科还鼓舞大家道:“这是一个创新的平台,同时我还想把它做成展示的平台。这样就能真正起到劳模带头,营造氛围这种境界,然后让一线工人真的能够,发挥出作用来。”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工会主席王军伟不由赞叹:“集团已经建立9个创新工作室,在心连心9000名员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们就是要把这种积极性、创造性释放出来,激发出来,服务于公司的发展事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作者: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王震
通讯员 姚辉 张坤
(文章来源于大象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