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采风
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小麦控旺防冻保安全越冬技术意见》,文件旨在指导地方围绕控旺长、防冻害、防病虫“一控两防”,强化田间管理,着力病虫防控,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切实夯实夺取明年夏粮小麦丰收的苗情基础。
在此背景下,澳佳生态工作人员来到多地小麦主产区查看目前小麦长势情况。通过大量的田间走访发现,今年秋季“温高水多”,预计冬季“前暖后寒”,小麦长势不一,且部分小麦病害已经发生。
小麦根部已经出现病斑
2022年12月7日,澳佳工作人员来到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回访,通过拔出来的小麦可以清晰看到,根部已经出现病害,而同样一块地的小麦,却长势健壮,根粗亮白。通过了解可知,此块小麦地种子、化肥、管理均相同,只有一点,其中一半小麦播种前使用了壤动FT拌种处理,不仅提高了抗病性,而且叶片宽厚油亮,根系发达,毛细根多。通过比较,同样是5株小麦,壤动拌种分蘖28个,未用壤动拌种小麦分蘖17个,相差甚远。
小苗纹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这三种病害在小麦生长期间最容易发生,如若掉以轻心会造成大面积爆发,影响小麦最终产量。纹枯病、茎基腐病和根腐病都属于土传性真菌病害,在旺长麦田,田间湿度大,或者已经发生冻害的地块,病害发生比较严重。
小麦根部已经出现纹枯病现象
2022年12月2日,澳佳工作人员在原阳县李兴唐庄村回访小麦时发现,通过使用壤动FT拌种处理的小麦病害却很少发生。分别拔取几株小麦比较,除了有明显的抗病害侵染能力外,壤动FT拌种小麦无论是在根系数量还是有效分蘖,还有综合长势上都明显略高一筹。由此,对于提高小麦抗逆性能方面,壤动FT效果明显,现场农户亲眼见证,对壤动深信不疑,赞不绝口。
接下来的几日,多数地区将会迎来断崖式的大降温,对小麦越冬将是严苛的考验,此时要务必提高小麦抗冻害能力以及修复性能。建议农户朋友们在寒潮来临前,对小麦采取喷施壤动FT的措施,这样可促进小麦根系生长,提高抗冻害能力,更能促进小麦有效分蘖,为丰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壤动FT还可以和杀虫、杀菌类农药一起搭配喷施,增强药效,一举多得。
附件:《小麦控旺防冻保安全越冬技术意见》
来源: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小雪”刚过,冬小麦从北向南即将陆续进入越冬期,正是抓好田间管理、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今年主产区小麦适期适墒播种比例高,大部分地区出苗整齐均匀,苗情长势总体较好。据气象部门统计,10月1日以来,西北地区日均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1℃、降水偏多近3成,黄淮海地区日均温偏高0.8℃左右、降水偏多8成以上;预计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明年1月下旬至2月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水偏少。总体看,秋季“温高水多”、冬季“前暖后寒”,主产区小麦越冬期推迟,有利于弱苗转化,但增加了小麦旺长、病虫草害发生和冬春冻害的风险。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小麦苗情,围绕控旺长、防冻害、防病虫“一控两防”,强化田间管理,着力病虫防控,培育冬前壮苗,保苗安全越冬,切实夯实夺取明年小麦丰收的苗情基础。
(一)控旺保稳长。部分播期偏早、播量偏大的麦田出现旺长,如果前冬气温持续偏高,有可能造成生育进程提前、小麦群体过大,加重旺长趋势、增加冻害风险。一是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因苗因地因墒开展镇压,作业时间宜选择10时至17时进行。对旺长麦田,在地表封冻前适当重压,控地上分蘖,促地下长根,保稳健生长。对土壤过湿地块、封冻地块不宜镇压,对晚播弱苗要轻压、避免出现机械损伤。二是化控。对旺长麦田,叶面喷施多效唑、烯效唑等化控调节剂,抑制地上部分生长;喷施要均匀适量,避免重复喷施,在日均温度8℃以上进行。对群体偏大、叶片过长但个体瘦弱的假旺苗,以及有缺肥症状的麦田,不宜化控,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等生长调节剂,促根健苗、增强抗性。三是划锄。对苗龄过大、群体过旺的麦田,可采用中耕划锄,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根系,控制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二)防冻抓冬灌。因时因地因苗抓好冬灌,既可以改善土壤墒情、促进生根分蘖,又可以缓冲降温影响、降低冬季冻害风险。目前,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浇越冬水的关键时期。今年,主产区土壤墒情总体较好,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的麦田,在土壤封冻前、日均温降至3℃左右开始浇越冬水,到夜冻昼消时结束。过早易造成蒸发量大,起不到增墒防冻的作用,过晚气温偏低,土壤结冻水分不能下渗,容易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冬灌应采用“小白龙”、微灌、喷灌等灌溉措施,一般亩浇水量不多于40方,避免大水漫灌,浇后及时划锄松土。此外,对单根独苗的晚播弱苗可不冬灌,避免降低地温,影响促弱转壮。
(三)促壮管肥水。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苗情科学抓好冬前肥水管理,培育壮苗,促弱转壮,控旺保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对壮苗,如果墒情适宜冬前可不进行肥水管理。对弱苗,如果施肥不足、群体偏小,趁雨或趁墒追施速效氮肥,促进苗情转化。对旱地小麦,如果土壤墒情较差、有旱象旱情,及时浇水施肥,促进健壮生长。对稻茬小麦,重点做好内外“三沟”配套,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沟系畅通,预防渍害发生。此外,对秸秆还田量大、土壤悬空不实的田块,适时浇水,踏实土壤,促进根系下扎,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四)防治病虫草。今年秋季气温高、降水多,增加了小麦病虫草害发生基数,进一步加大春季防控压力。加强病虫草害监测,适时开展药剂防控,压低病虫越冬基数。对小麦条锈病,特别是西北条锈病菌源区和西南冬繁区,要作为冬前防治重点,坚持“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减少发病中心、控制发生蔓延。对麦田杂草,坚持“春草秋治”,抓住冬前麦田化除的有利时机,根据草相和气温变化,选择对路药剂,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药前3天、后5天内日均温5℃以上、且无霜冻和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防止出现冻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