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采风
前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命名一批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新疆心连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心连心公司”)榜上有名。
自2011年成立以来,新疆心连心公司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以党建为引领,从完善各项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加强民主管理、增强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工作制度,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以企业文化熏陶职工,以家人情怀温暖职工,切实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职工幸福指数。
党建引领 凝聚人心
“党建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组织保障。公司党委下设4个党支部,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报告、专题述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考核评价等6项工作机制,团结凝聚人心士气;探索‘党建+’模式,将‘党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劳动关系服务、劳动关系调处、劳动关系文化有效融合。”新疆心连心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红波说。
该公司还持续发挥党组织在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凝聚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建立了“双培养”机制,就是把党员培养成企业人才,把企业人才培养成党员。目前,该公司980名职工中有84名党员,公司股东代表、车间主任、一线职工党员覆盖率达8.6%以上。
“把优秀职工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把一线产业工人培养成组织放心、业务过硬、群众满意的优秀党员。”张红波说,近两年,公司共有8名职工被培养成为党员,5名优秀党员被培养成为部门主任以上管理岗位。
创新制度 保障权益
近两年,该公司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给职工父母送关爱、组织职工开展篮球、骑行、乒乓球比赛、看电影等工会活动80多场次。公司还建立职工生活委员会,通过零距离沟通会,每月对职工餐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解决职工诉求。
公司职工李瑞洲说:“有些职工觉得打饭时间短,有时候会吃不上饭,我们通过零距离沟通会,把这个问题反馈给了领导,领导知道后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解决了问题。零距离沟通会让大家感受到了公司的关心和关爱。”
保障职工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石。公司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每年组织一次职工健康体检。目前,该公司职工人均月工资万元以上,企业人员流失率始终控制在4%左右。
此外,实行公开透明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及利用公司局域网站、厂务公开栏、零距离沟通日、建议箱等载体,广开言路,对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给予每条100到1000元奖励;定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审议公司发展、生产经营重大决策方案、审议职工福利分配方案、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等重大问题,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成立由企业代表、人资、工会、车间主任、职工等代表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依法及时妥善调处劳动争议和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我们紧紧围绕‘提升职工归属感和幸福感’开展工作,在劳动用工、收入分配、劳动标准、社保缴纳等方面,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张红波说,“公司每年提供6次带薪探亲假,每次提供1000元到3000元交通费;为博士生、研究生、重点本科生以及长期留疆工作的职工开辟‘绿色通道’,将住房补贴分别提高到50万元、30万元和10万元;每年组织‘六一’亲子活动、职工家属来厂参观、集体生日、给职工父母送关爱等活动,形成了‘企业爱职工,职工爱企业’的和谐氛围。”
加强培养 助力成长
杨文强是一名刚入职的新工,尚在学习培训阶段,为帮助新职工尽快成长,企业通过以会代培、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等形式,帮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和生产技能,让他们迅速融入企业生产生活。
杨文强说:“前辈会将宝贵的经验分享给我们,这对于我们新职工来说尤为珍贵,在日常的工作中,前辈们也会热心帮助我们,让我们有家的归属感。”
此外,公司工会每年拿出近百万元培训与激励费用,开展基层班组建设、知识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基层班组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促进企业与劳动者共同成长。目前,已建有4个创新工作室,其中两个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公司坚持内外兼修,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常态化人才培训体系及职工岗位常态化培训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先后选派100名干部参加清华、北大等高校MBA、管理、中层干部培训,拓宽职工成长成才空间;建立“师带徒”机制,签订承诺协议,每年拿出数百万元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办心连心网上定向培训班,利用公司局域网等平台,让职工共享学习成果。目前,公司各梯队人才逐渐形成规模,营造了拴心留人和干事创业的好氛围,提升了职工获得感。
“这个荣誉的获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心连心公司的高度认可。接下来,新疆心连心公司会继续以职工为本的思想落实到企业决策制定、谋划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进一步激发职工队伍活力,凝聚强大发展力量,以‘党建+’企业文化为引领,发挥工会等群团优势,继续营造心连心‘家’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红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