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采风
编者按:
历时四年五个月,2021年2月8日13时38分,经过全体参战人员16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斗,九江60·52·40项目尿素造粒,合格产品产出,标志着全系统开车成功,心连心集团第三生产基地正式启航!
四年多来,九江项目建设者们以“自己艰苦奋斗 满足别人需求”的心连心之魂作指引,面对外部环境复杂,工期紧、任务重、新冠疫情、长江汛情等重重困难,始终不忘创业初心,牢记建设使命,夜以继日、全力以赴。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逾越的难关,用汗水和心血在一片荒草湖泊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绿色循环化工新城。集团公众号将连载报告文学《决胜九江——心连心九江60·52·40项目建设始末》,一起去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码头:生命线
心连心之所以选择九江,选择彭泽建设生产基地,就是因为长江擦身而过。千百年来,长江以黄金水道闻名于世。
江南好,但江南缺煤,煤是化肥的“粮食”,江南化肥企业极少和煤炭的稀缺有根本的关系。
心连心敢在没有煤的地方建化肥企业,底气就是长江。它给煤的迁徙设计这样一条长途之旅:从内蒙神华煤矿出发走铁路到黄骅港,经上海到南京港过泊,然后逆长江而上,到达码头后利用卸煤机将煤炭卸至传送带上,直接进入储煤大棚。这是一条几千里的海陆联运,虽然比汽运和铁路运输距离远了几倍,但由于水运价格相对优惠,所以整体成本增加不多,且更安全。
心连心要在彭泽自己厂区的长江岸边建自己的码头,只有自己的码头自己说了才算!
所以,2016年9月份筹备组刚刚入住彭泽就开始策划长江的码头建设,这是心连心第一次和长江打交道,一点儿都不知道水深水浅,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尚德伟带领一拨人马拉开了跑码头手续的马拉松之旅。不办不知道,办了才知道,码头项目申报的系统而复杂。航道、海事及岸线申报的交通系统,涉河、防洪及防洪补救措施申报的水利系统,环评、安评、能评、湿地、林业、渔业的地方申报系统,这三条战线,少了哪一个环节码头都不能动工,而且前后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少走第一步,其它手续都迈不开脚。
为了争取时间,不走弯路,外事组通过不断学习总结后绘了一张项目申报流程图,九江、南昌、武汉、北京,一个部门不是一趟两趟,“不在家”“开会了”“先放这里吧”的事都很正常,哪个机关都不会专等一个企业来办手续,哪个机关都不会接来申请立刻就签字盖章走人。专门跑码头项目的江超前前后后怎么也跑有一百多趟,写各种报告、请示、说明、鉴定、汇报等文件共142份,最终完成了项目审批。仅项目通航安全和航道影响两个审批就编制了6个专项报告,前后召开了9次专家审查会,才取得了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海事局的批复文件。长年奔波,长年在外地留守,深夜写各种材料,过多的应酬,2016年9月刚来彭泽的时候,筹备组有过合影,跑完手续后偶然拍照时,一对比才发现,江超的头发陡然白了。
2018年11月30日,码头岸线利用合理性评估通过省交通厅专家组审查,2018年12月15日,岸线手续上报至江西省港航局。
事情突变!怎么事情总是出在大幕拉开的时候呢?2019年3月,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文件,要求江西所有码头项目暂停前期手续申报,全省岸线资源进行整合,新建码头岸线统一由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申报。
一纸文件,心连心两年多所有跑码头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
没有码头,对心连心来说长江只是长江。
没有码头,心连心在九江的优势荡然无存。
一切归零,路在哪里?
攻坚克难!心连心董事长刘兴旭处变不惊,他对外事组的同志说,想尽一切办法推动码头审批,争取尽快开工。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码头不能和大项目同时竣工,必将影响生产的物流成本,使九江项目开工就是赔本。尚德伟书记带领江超驻扎南昌、武汉,盯紧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尽快申报,提前联络设计单位港航设计院早出图纸。工作方式由等变为主动上门催,紧跟文件走,盯紧关键人。
环环相扣,前后衔接,知己知彼,提前介入,才能把时间用到极致。本来省里统一办理码头工作就是一项新业务,工作环节就是主办方也没有磨合好,开始大家预计心连心的码头申请怎么也要一年多,但在外事组全力的推动下,在江西省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家通力合作,就在当年的7月29日签署了和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共建码头的合作协议。2019年11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签批了《江西省交通厅关于上报九江港彭泽港区矶山园区公用码头岸线使用申请的请示》。11月29日,江西省交通厅印发了向交通部上报港口岸线使用申请的请示文件,标志着九江公司码头项目岸线申报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随后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交通部岸线审批文件,创造了交通部岸线审批用时最短的奇迹。九江公司码头项目也成为江西省新政策实施后第一个港口资源整合项目。2020年2月,新冠疫情在武汉正是爆发最厉害的时期,但当时九江项目码头的施工图和施工期航道布标,还未通过港口管理局及长江航务管理局专家组审查,只有完成审查,才能到九江海事局办理码头项目水上水下施工许可。武汉都封闭了,人出不来怎么办,江超想起了互联网,在网上评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九江码头也成了疫情中第一个网上评审及审批的项目。
一切皆有可能,变与不变始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一对矛盾,关键是事在人为。签署码头项目协议是这样,建造码头同样也是这样,按照专业人士预计,建造这样等级的码头应该在两年半的时间,还是在没有预料不到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前提下。但恰恰在2020年,长江之上不仅有50年不遇的大洪水,更有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疫情新冠肺炎。两年半能把码头建好?许多人摇头了。
心连心人等不及了,项目晚开一天,建设成本、贷款利息、生产产品损失等等不可估量。“变不可能为可能”是心连心的信条,在许许多多的项目设计和建设时,人往往忽视了人的力量,政策可以不变,设计可以不变,时间可以不变,但人永远是一个变数,他的潜力像一条皮筋,可以拉出你想像不到的长度。
外事组用缠、磨、泡等等办法,簇拥着各个关口慢的动起来,正常的快起来,让手续不在一个机关一个人手里多待一分钟。在长江码头的建设现场,心连心人完全是生手,但心连心不把自己当外人,大活敢干,垃圾活也不嫌弃,要人有人,要设备有设备,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只有一个宗旨,让码头早一天建成投运。
2020年3月30日,码头项目开工;
2020年4月20日,码头项目打下第一根钢管桩;
2020年5月27日,码头共计358根钢管沉桩完毕;
2021年3月30日,九江彭泽矶山园区公用码头工程竣工验收!
预期两年半的建设工期,在九江心连心和省港航集团的共同努力下,码头项目硬是只用了一年就建成投运,没有造过码头的人一出手就创造了长江沿岸建设的一个奇迹,这种近似于天方夜谭的神话让当地的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领导也赞叹不已。江西省政府的领导站在宽阔的码头平台上也不吝赞美之词,给予心连心人的拼搏精神以极高的评价。
坚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在整个项目建设期,为了保证装置设计更科学合理、保证设备制造的质量,心连心九江基地生产、设备及项目技术人员与华陆设计院设计沟通,跑遍了国内兄弟单位类似装置,反复评审“找”问题,反复沟通、论证解决方案,确认设计结果是最优。
同时为了保证设备从制造、到安装的质量能够百分百掌控,九江心连心公司提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物资全生命质量管理”理念,要求所有设备从制造到报废、物资从入厂到报废无死角管理。为此在设备制造期间专门成立设备监造团队,他们到国内外设备制造厂家催进度、检查制造质量,足迹遍布欧、日、美等多个国家,全国28个省份,200多个厂家。派驻设备监造人员长期驻厂跟踪制造质量,最长驻厂人员连续外出监造长达13个月。驻厂监造人员从原材料到场开始把控,与制造厂家人员一起验收,记录尺寸;焊材、焊接温度是否与焊接工艺卡一致,陪着现场工人加班加点;也曾为了层温不合格大吵一场,也曾为了图纸尺寸和设计争得面红耳赤。
他们见证着一个新设备的诞生、成长到出厂,一张张钢板,一箱箱焊条,预热、退火、热处理,他们如同见证一个婴儿出生,记录着每一步骤的要求、尺寸、温度、厚度;不单单对合同单位监造,质量监控很多已延伸至四级供应商。对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材料、加工、焊接问题,技术人员结合设计、制造单位共同想办法,跟班验证直至有一个解决方案。主要设备到厂复验无质量问题。
设备验收他们采取源头把控(停止点的关键尺寸),过程控制,结果验证;在一台设备即将出厂时,他们都会组织仪表、电气、工艺、设备各个专业人员奔赴设备制造厂家进行出厂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发货,若有不符,原地整改到合格;设备在经过长途跋涉后进厂,并组织专业人员再次从各个角度、细节进行验收;油漆是否均匀,各个管口方位、尺寸再次核对,打开人孔,钻到设备内部,查焊缝、看内件,最终将问题汇总并反馈设备制造厂家进行现场修复,确保设备不带病进入安装阶段。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设备制造没有问题只是最基本要求,将设备安装就位才是重头戏;因为设备安装的尺寸与土建尺寸紧密配合,稍有考虑不到位,将直接影响设备安装精度。静止设备地脚螺栓孔偏差控制在2mm以内,传动设备配合间隙微米级,这样的要求,造就了施工现场人员人人会用水准仪,人人会看施工图。事先的精准测厚,才能保证设备准确无误坐落到基础之上。正是他们反复测量、微米必争的“较真”“倔强”,也确保了后来在行业内创下了该类新建项目连续稳定生产运行9个多月的纪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