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为了“美丽乡村” 构筑“土肥和谐”

时间:2017-02-27   作者: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   来源:

为了“美丽乡村” 构筑“土肥和谐”——献给“中国腐植酸产业发展60年”的爱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土肥和谐”。构筑“土肥和谐”新关系,离不开腐植酸。经过40多年的实践检验,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在构筑“土肥和谐”中“奉金捧银”,成为内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生态力量。

1 什么是腐植酸

腐植酸(Humic Acid,简称HA)是动、植物遗骸(主要是植物遗骸),在微生物以及地球物理、化学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分解和转化形成的一类大分子有机弱酸聚合物。腐植酸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河流、海洋以及褐煤、风化煤、泥炭之中。毫不夸张地说,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有益微生物等环境因子,不可回避地都要牵涉到腐植酸类物质上来。

腐植酸的主要元素有碳、氧、氢、氮、硫等。其中,碳含量随着腐殖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一般泥炭<褐煤<风化煤。腐植酸由黄腐酸、棕腐酸和黑腐酸三个组分构成,分子量小到几百,大到几百万。腐植酸含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羰基、甲氧基、醌基等,这些活性基团决定了腐植酸的酸性、亲水性、离子交换性、络合能力及较高的吸附能力等,使其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和生理活性,适合肥料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空间很大。

特别指出,土壤腐植酸不可取,而工业提取的腐植酸与土壤腐殖酸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分子量范围,具有一致的应用特性,其原料主要来自褐煤、风化煤、泥炭和生物质资源。

2 我国土壤和肥料环境堪忧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第一个提出了实际指导化肥生产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理论,一直主导着植物养分供给和化肥急剧生产,至今仍产生着巨大影响。177年的化肥供给理论一成不变是会出问题的,何况不顾土壤“情愿”与否,一直单一投放化肥肯定不行。1908年德国发明了现代合成氨工艺,使得化肥工业建立在土壤“再生产”之上。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间,化肥生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功劳不可磨灭。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12连增,化肥率贡献达55%~65%,这是建立在亘古以来土壤养分库存基础之上。由此看到,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已经改变了土壤性状,7成土壤障碍、3.492亿亩耕地被污染已成事实。毋庸置疑,在化肥供给理论即“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指导下,形成“土壤肥力透支型”的农业难以为继。这也是177年前“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即化肥供给理论创立者始料未及的。如今,化肥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的指导思想已经过时,加剧破坏土壤环境。

我们还要深刻认识到,工农业副产的有机质不一定安全,而腐植酸富存的有机质一定安全。凡是有机质不一定是腐植酸,凡是腐植酸一定是最好的有机质。几十年来,在小规模农业生产中,有机(豆饼、畜禽粪便、含腐植酸的原料等)无机(化肥)营养生产供给模式一直在并用,只是没有形成“有机无机营养学说”的指导理论。而现在,利用该学说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复杂变化,也就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工农业生产中废弃物转化有机肥,受到工艺技术、生产成本、安全转化等多元条件限制,主要是重金属、抗生素、病虫和有害菌种、放射性物质严重超标,形成有机无机安全肥料的难度加大。况且,有机质的自然腐殖化过程少则两三年,多则一百年。如果未经彻底腐熟的各类有机物大量还田,还会破坏土壤固相结构。长此下去,比化肥造成的危害还要大。

综上,化肥过量使用加剧了土壤环境破坏,工农业有机废弃物转化安全肥料难度大,导致了“土肥不和谐”问题突出,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

3 腐植酸与“土肥和谐”

“土肥和谐”的要义,就是“土离不开肥,肥离不开土,土肥一家亲”。构筑“土肥和谐”,必须保证土壤生态系统和谐;保证土壤生态系统和谐,必须把住土壤投放关;把住土壤投放关,必须把住土壤本源性肥料投放。腐植酸既能养好土,又能培好肥,充分发挥其联土联肥的亲和作用,将土肥团结起来,于“土肥和谐”最珍重。

腐植酸是土壤的“核心物质”。从土壤组成来看,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一般占比高达80%;腐植酸是土壤腐殖质中最活跃的组分,一般占比高达75%以上。因此,没有腐殖质和腐植酸的土地,就不能称其为土壤,仅仅是“土地”,甚至只是风化了的岩石而已。从土壤形成过程来看,“有机质腐殖质腐植酸土壤肥力”四者之间密不可分。如果说,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标志,那么腐植酸作为土壤有机质的核心物质,始终贯穿于土壤肥力形成之中,居于土壤肥力形成的“核心地位”。

腐植酸是提质增效化肥的“最佳伴侣”。腐植酸含有丰富的活性基团、分子量范围大,可择其结合条件,定向开发多种功能性肥料及其衍生产品。研究表明,腐植酸与大、中、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一经结合,即可达到最佳的匹配状态。在等养分的情况下,腐植酸肥料比常规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净增30%~40%。与此同时,腐植酸通过优化养分组合、延长肥效时间、促进养分加和等作用,实现对化肥质的改善。

我们必须指出,“土肥和谐”应当建立在“腐植酸·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上,这是中国对世界肥料理论变革的重大贡献。2014年6月5日,在联合国纪念第43个“世界环境日”暨“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曾宪成理事长代表中国提出的“腐植酸肥料三大创新理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5年12月1日,在全国“土壤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基于耕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基于腐植酸在构土、构肥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对“土壤腐殖质营养学说”(土壤营养自给理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化肥营养供给理论)、“有机无机营养学说”(虽未形成真正的学说,但实践中存在)3种学说的正确理解和深入认识,提出了“腐植酸·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即针对土壤性状和作物需求,通过工业化提取的土壤本源性物质腐植酸,融合大、中、微量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形成有机-无机态营养复合体,以满足农作物健康产出、永续“土肥和谐”、实现可持续生产为目的。通过该学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并行指导,可以构筑“低投入、低能耗、补环境、稳增产”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该学说经过长时间检验,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已经成熟,完全可以正确指导肥料供给侧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 腐植酸与“美丽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经过12年的实践,引发的生态红利和生态理念已在全国裂变出强大正能量。“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神的重要支撑。

腐植酸“美丽因子”就是金元银元。40多年来,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在农业应用上取得了的“五大作用”“四剂功能”“两高三少”“三剂化”“三化效应”等一系列科学成果,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了生动的现实。

新时期,以习总书记“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让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两元论”(腐植酸美丽因子就是金元银元),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奉金捧银,这是“腐植酸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 结语

环境学家认为,腐植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因子”。土肥学家认为,腐植酸是土壤的“团粒宝贝”,是土壤养分的“运转仓库”。我们认为,腐植酸是土壤的,腐植酸是肥料的,腐植酸是生态的,腐植酸是构筑“土肥和谐”的关键因子。新时期,通过工业活化提取的腐植酸、腐植酸肥料反哺土壤,既可为构筑“土肥和谐”新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又将有助于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