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黄、渤海夏秋季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研究

作者:白莹;苏荣国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文献来源:海洋出版社;   时间:2015-10-26

摘要: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被认为是水环境中最大的溶解有机碳(DOC)贮库,是DOM中能够对紫外可见光产生吸收的部分,也是溶解有机碳中化学性质较为活跃的部分。一方面,CDOM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够阻止有害紫外线对水生生物的伤害,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另一方面CDOM吸收紫外光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小分子量的有机物,为浮游植物所利用,但对可见光的吸收又能抑制光合作用,影响初级生产力;同时,作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载体,影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等过程。CDOM本质上是由原位生物生产、陆源输入(源),光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汇)等的控制,同时还受深海环流、上升流和垂直混合等的影响。因此,研究CDOM的来源、组成及迁移转化过程,对海洋碳循环、海洋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渤海是一个深入我国内陆的浅海,封闭性较强,海水交换能力较弱,有大量河流入海,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环境保护措施缺乏,排入渤海海域的污染物不断增加,造成渤海环境质量恶化。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每年通过河流向环境输送大量陆源有机质,加之周边人口众多,工农业、生活污水的影响较严重。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影响着这个区域CDOM的分布特征,因此对黄、渤海CDOM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CDOM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报道,但对于黄、渤海CDOM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研究分析了2013年夏秋季黄、渤海(图1)CDOM的组成、来源、迁移、转化以及时空变化等问题,通过研究CDOM的水平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荧光指数和腐殖化指数的分布,对黄、东海的CDOM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EEMs-PARAFAC技术鉴别出黄、渤海夏秋季水体中共有4种荧光组分:3种类腐殖质组分C1((275)365/440 nm)、C2(325/395 nm)、C3((260)395/515 nm)和1种类蛋白质组分C4(280/345 nm)。(2)从水平分布可以看出,3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和C3)和总荧光强度的分布模式是相同的,即由近岸向远岸逐渐减小,尤其以渤海西南部黄河入海口处的荧光强度值最高,其次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州湾、江苏盐城沿岸均出现荧光强度的高值区,与盐度的低值区相吻合,表明陆源输入为其主要来源。在夏季,这些区域也出现叶绿素a的高值区,这些区域受陆源输入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营养盐丰富,造成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但相对于陆源输入来说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对它们的影响较小。在受陆源输入影响严重的区域,夏季荧光强度值高于秋季,且秋季高值区出现区域相对于夏季南移并且近岸高值范围有所缩小,这主要归因于秋季盛行偏北风,且沿岸流势力较强,将高浓度的CDOM限制在近岸,不能向外扩展。组分C4在夏秋季和各层次之间的分布模式也不相同。在夏季和秋季,C4与盐度都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但秋季的比夏季的好。在夏季,C4与Chl a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C4是一个受海陆源共同控制的生物易降解的组分。通过对夏秋季黄、渤海各荧光组分做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C1、C2和C3有相同的来源和去除途径,而C4有自己独特的来源与去除途径。(3)由黄、渤海CDOM的HIX和BIX的水平分布可知,秋季CDOM的腐殖化程度较高,相对比较稳定,在环境中存在的时间较长,夏季的生物活动比秋季的活跃,生物来源的CDOM比秋季相对较多;渤海CDOM相对比较稳定,而黄海CDOM相对不稳定,黄海的生物活动比渤海活跃,生物活动对CDOM的影响比渤海的大。

关键词: 有色溶解有机物;黄、渤海;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腐殖化指数;生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