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制革废水处理过程溶解性有机物的光谱特性研究

作者:范春辉;张颖超;杜波;宋娟;槐翠倩;王家宏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文献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时间:2015-06-15

摘要: 制革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产业,制革废水已成为工业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对于制革废水的研究多关注于进水和出水的水质状况,对于废水处理过程溶解性有机物(DOM)的转化规律和净化行为涉及很少。通过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跟踪识别制革废水不同处理工段水体DOM的生成特性,尝试建立总荧光强度与水质参数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废水DOM的吸光度随着紫外波长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吸收峰位于230nm附近。A253/A203比值和SUVA254的参数值先增大后减小,暗示了废水游离取代基和芳环取代基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废水原水荧光峰主要出现在λex/em=320~350/440~460和λex/em=270~300/390~420区域,分别归属为可见光区类腐殖酸荧光峰和可见光区类富里酸荧光峰。随着废水处理过程的进行,相继检测到类腐殖酸荧光峰蓝移(水解酸化池)、类色氨酸荧光峰(λex/em=290/340,二级生化池)、弱荧光峰(λex/em=350/520,四级生化池)以及荧光特性趋于稳定(二沉池和出水口)等现象,证实了废水有机物的降解特性和生成规律对荧光图谱的影响。制革废水总荧光强度去除率与总有机碳去除率的线性关系更好,相关系数r为0.8355。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制革废水的净化规律和机制。

关键词: 制革废水;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溶解性有机物;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