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植酸文献

吉林松江盆地大拉子组上段油页岩特征及成矿机制

作者:杜江峰;刘招君;张健;张雷;贺君玲;任玉学;王建东
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文献来源:中国地质;   时间:1970-01-01

摘要: 吉林省延边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上段地层以含油页岩为特征。松江盆地大拉子组上段油页岩呈灰褐色或灰黑色,表现为纸片状和致密块状。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腐殖腐泥型,含油率为3.8%~6.2%。大拉子组上段发育7个含油页岩层位,2号层和7号层为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层,产状不稳定,自东向西、由南向北累计厚度增大。致密块状油页岩发育于松江向斜轴部杨木屯地区、向斜北翼的老偏坡-东山一线,纸片状油页岩见于向斜南翼的杨木屯-松江镇北以及胜利屯一带。大拉子组上段地层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2号和7号油页岩矿层皆为半深湖-深湖成因,分别形成于层序I、层序II的高位体系域时期。湖水分层稳定、藻类勃发、半深湖-深湖长期滞水缺氧的还原环境、有机质有效聚集保存有利于油页岩成矿,频繁发育的重力流湖泊水下扇沉积则不利于成矿。

关键词: 油页岩;大拉子组上段;矿层;藻类勃发;重力流;松江盆地